出  處: 中國醫藥研究叢刊
出版年度: 2007年
作  者: 蔡金川
單  位: 中國醫藥大學 學士後中醫系 

 

 -- 高血脂症的中醫證治 --

 

    

 

    血脂乃血漿或血清中脂類的統稱,包括許多脂溶性物質,其主要成分為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磷脂、游離脂肪酸等。血中脂類含量超過正常稱為高血脂症,由於血漿脂質為脂溶性,在血液中必須與蛋白質結合成水溶性複合物才能運轉到全身,故高血脂症又稱為高脂蛋白血症,它與動脈粥狀硬化、糖尿病、脂肪肝、腎病等關係十分密切,尤其在心腦血管的發病中有重要地位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

 

依中醫觀點,本病發病往往由於過食肥甘厚味和醇酒乳酪,使臟腑運化不及;或多臥久坐,體豐痰盛,痰濕互結,氣機不暢,運行受阻;或七情內傷,肝氣鬱結,日久氣滯血瘀;或先天不足;或臟腑功能失調,膏脂輸布障礙,均導致膏脂過多,滲入血中,即成痰濁為患。痰濁存於血脈,使脈絡壅滯不暢,痰瘀互結,膠著脈道,終至胸痺、眩暈、心悸、頭痛等症發生。中醫認為高血脂症屬於「濁阻」、「痰濕」、「肥胖」、「濕熱」等範疇。1

 

關鍵詞:高血脂、高脂蛋白血症、痰濁、胸痺

 

 

    

 

九十一年台灣地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盛行率調查顯示,十五歲以上國人高血糖、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酯、高血壓之盛行率分別為7.5%10.9%15.6%21.4%;盛行率隨著年齡上升而遞增,40歲之後罹患率開始顯著大幅提升。諸多醫學研究報告已明確指出高血脂除會導致心臟疾病外,也與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所以對高血脂的認識與防治實為刻不容緩之事。

 

高血脂症可分为型,五型中的任何一型脂蛋白代謝異常都會導致某種特定脂蛋白升高:

型:由於脂蛋白脂酶缺陷或缺乏,導致乳糜微粒濃度升高。後者伴隨三酸甘油酯濃度升高和膽固醇濃度的輕度升高。

型:最常見,與動脈粥狀硬化密切相關的一型。型引起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LDL以正常速度產生,但由於細胞表面LDL受體數减少,引起LDL的血漿清除率下降,導致其在血液中堆積。因為LDL是膽固醇的主要載體,所以型病人的血漿膽固醇濃度升高。

型:是一種因VLDLLDL的不完全轉化而產生的一種異常脂蛋白疾病。這種異常升高的脂蛋白稱為異常的LDL,它的成分與一般的LDL不同。異常的LDL比正常型LDL含較高的三酸甘油酯 

IV型:發生率低於型,但仍很常見。IV型的最主要特徵是VLDL升高,由於VLDL是肝内合成的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的主要載體,因此引起三酸甘油酯的升高,有時也可引起膽固醇濃度的升高。

V型:乳糜微粒和VLDL都升高,由於這種脂蛋白載運體内絕大多數的三酸甘油酯,所以在V型高脂蛋白血症中,血漿三酸甘油酯濃度顯著升高,膽固醇只有輕微升高。

 

    高血脂之病理分類可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類:

一、原發性

 

 

二、續發性

    引起原因包括:

1.藥物:常常引起血脂異常的藥物有Thiazide 及其他種類的利尿劑,口服避孕藥及某些類固醇;男性荷爾蒙和皮質醇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而女性荷爾蒙、phenytoinphenobarbitalcimetidinerifampin 和酒精會增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

2.腎病症候群:冠心病好發於因腎衰竭而接受洗腎的患者或是換腎患者,原因可能是腎臟病患常併發血脂異常。

3.糖尿病

4.甲狀腺機能不足

5.肝功能異常

6.酗酒

7.神經性厭食

8.骨髓病變

9.肝糖儲存疾病2

 

 

    

 

壹、中醫之病因病機

一、脾失健運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膏脂的生成與轉化皆有賴於脾的健運。若脾胃虚弱、脾失健運,則水穀精微失於輸布,易致膏脂輸化障礙而成高血脂症。王綿之教授認為高血脂是因脾虚氣弱,失其「游溢精氣」和「散精」之職,非但氣血生化紊亂,膏脂轉運、輸布亦不利,滯留營中,形成高血脂症。

 

二、腎虛

腎為先天之本,腎主水,主津液,具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津液代謝的作用。腎虚則津液代謝失調,痰濕内生,凝聚為脂。中醫認為人年逾四十,腎氣逐漸虚衰,故臨床上常見中年後出現高脂血症,並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加。

 

三、肝失疏泄

氣行則津行,氣滯則濕阻。肝失疏泄,氣機運行失常,臟腑功能受影響,必然出現精血津液的一系列變化,精血津液的病理改變又使氣機的運行更加難以恢復正常,氣機不利,氣滯則血瘀,氣滯則水停。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肝脾失調導致痰濁内生,久則痰瘀互阻,阻滯血脉。

 

四、痰瘀

高血脂症以臟腑功能失調為本,痰濁瘀血為標,痰瘀是肝脾腎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是高血脂症的病理基礎。血脂增高和脂蛋白異常與中醫學的「痰」有關,血脂和脂蛋白的異常常併發血液流變學的異常。另外,脂質代謝紊亂,過氧化脂質對血管内皮的損傷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與痰濁、瘀血密切相關。

 

五、飲食習慣

過食肥甘厚味是導致高血脂症的主要病因之一。過食肥甘致脾胃運化失職,生痰生濕而成高血脂症。3

 

貳、證型分類及治療:

一、活血化瘀法

    本症患者多見於飲食不節,或情志失調,以致氣血失暢,脈絡不利,而致氣血瘀滯,臨床多表現為胸悶、胸痛、氣短、頭暈、手足麻木、脈弦澀、舌暗紅。           

【治療參考用方】活血化瘀

丹參30g、桃仁9g、川芎9g、赤芍9g、降香9g、生山楂15g、首烏10g

【加減】

1.心前區悶丸,或肩背刺痛加三七粉3g沖服。

2.以胸悶為主加生蒲黃9g、薑黃9g

3.胸悶氣短,痰多加劉寄奴9g、王不留行9g、萊菔子15g、白芥子9g

 

二、滋陰養血法

    本型患者,多見於體形消瘦,精神抑鬱,臨床多見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腰膝酸軟、咽乾舌燥、脈沈細、舌紅無苔。

【治療參考用方】滋陰清熱,養血安神

黑芝麻15g、首烏30g、葛根15g、生山楂15g、紅花9g、草決明15g、牛膝9g、豬膽汁。

【加減】

1.頭暈耳鳴為主加菊花10g、川芎9g、珍珠母30g

  2.失眠為主加炒棗仁15g、龍齒30g

 

三、袪痰化濁法

    本型多見於形體肥胖,嗜好肥甘的患者,臨床表現為頭暈頭沈,胸悶氣短、脘腹脹滿,肢體麻木、沈重脈濡,舌苔滑膩。

【治療參考用方】袪痰化濁,健脾利濕

陳皮9g、半夏9g、枳殼9g、茯苓10g、竹茹9g、天麻9g、牛膝10g、茵陳30g、苦參10g、車前草15g

【加減】

1.有寒象加白芥子。

2.有熱象加蠶砂。

 

四、疏肝平肝法

    本型患者多見於精神抑鬱症,或更年期綜合證,有下列兩個類型:

1.氣血阻滯型:肝鬱日久,絡道失和,脈道不利,機體功能紊亂,血脂堆積、增高。

【治療參考用方】理氣活血,平肝清熱

草決明15g、生山楂15g、鉤藤15g、夏枯草15g、澤瀉10g、荷葉10g、首烏15g、鬱金9g、柴胡9g

2.調理肝脾型:肝鬱日久,首先犯脾,脾失健運,濕濁內生,食滯內停,形成脂濁內聚,血脂增高。

【治療參考用方】調理肝脾

柴胡10g、枳殼9g、香附9g、白芍10g、川芎10g、生山楂15g、萊菔子30g、半夏9g、茯苓15g

 

五、利濕清濁法

    水濕代謝與肺脾腎三焦有著密切關係,若疏泄失常就造成臟腑器官的水濕鬱結,清濁不分。脂濁堆積、血脂升高,臨床多表現為頭暈目眩、頭沈、下肢浮腫、沈重,肢體麻木。

【治療參考用方】利濕清濁

茵陳30g、澤瀉30g、莪朮9g、葛根15g、雞血藤15g、荷葉9g、滑石15g、牛膝15g

 

六、溫經通陽法

    陽氣不足,寒邪內生,均能使痰濕內生,濁脂壅滯,阻滯脈絡。臨床表現為胸悶胸痛,肢體浮腫,肢麻體沈,四肢不溫,脈沈細,舌淡苔白。

【治療參考用方】補腎壯陽,溫經通絡。

寄生15g、牛膝9g、車前子9g、巴戟天15g、沈香9g、肉桂9g、山藥9g、熟地20g、澤瀉15g、首烏15g、丹參30g

【加減】

以胸悶氣短為主,可用溫通心陽之藥,如黨參、麥冬、桂枝、丹參、桃仁、降香等。

 

七、補氣益元法

    氣依賴三焦通達周身,具有激發和推動臟腑組織器官功能的作用,是人體的原動力。若元氣不充,則臟腑功能衰弱,抗邪無力,臨床多表現為胸悶氣短,心悸自汗,納呆便稀,四肢無力,面色無華,脈沈細,舌淡等症。

【治療參考用方】補氣健脾,升清降濁

黨參15g、麥冬10g、五味子6g、桂枝9g、首烏15g、大棗3枚、

毛冬青9g

【加減】

1.胸悶胸痛者,加黃耆15g、丹參30g、桃仁9g

2.便溏納呆者,加山藥15g、白朮10g、萊菔子15g

 

八、消食導滯法

    本型多見於飲食不節,嗜食肥甘,造成臟腑運化失常,脂濁堆積,阻塞脈絡,出現頭暈胸悶、腹脹便秘、四肢沈重,脈弦苔白膩。

【治療參考用方】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半夏9g、陳皮9g、茯苓10g、萊菔子10g、檳榔10g、生山楂15g、雞內金15g、炒麥芽15g、神麴9g

【加減】

1.大便溏稀者,加製首烏。

2.便秘者,加生首烏。4

 

叁、治療高血脂症的單味中藥

1.何首烏:能促進纖維蛋白原的分解,延緩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可能與其所含大黃酸及卵磷脂有關。大黃酸可抑制膽固醇的吸收和增加腸蠕動,卵磷脂有益於脂肪的轉運,阻止膽固醇在肝內沈積和類脂質在血中滯留或者滲透到動脈內膜。

2.冬蟲夏草:有報導將人工冬蟲夏草研粉裝膠囊服用,每次1,每日3次,治療高血脂症273例,結果表明對降低血清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有較好的療效。

3.靈芝:有降血脂及抗動脈粥狀硬化的作用。

4.蒲黃:生蒲黃能降低血脂並能防止動脈粥狀硬化發生。其作用原理可能是抑制腸道吸收外源性膽固醇和再吸收膽酸和內源性膽固醇,促進膽固醇和膽酸從小腸壁和膽汁中入腸腔由糞便排出,蒲黃還其有增加冠脈流量,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5.薑黃:薑黃素和揮發油均有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B-脂蛋白作用,尤以降低三酸甘油酯最為顯著。同時薑黃提取物或薑黃素還有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增強纖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並有明顯的利膽作用。

6.澤瀉:澤瀉具有干擾膽固醇吸收,分解和排泄的作用,能抑制外源性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吸收,影響內源性膽固醇的代謝,加速三酸甘油酯的水解或影響肝臟對其合成。

7.毛冬青: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絡、清熱解毒、止咳袪痰之功。毛冬青所含黃酮甙對冠狀動脈有顯著的擴張作用,可增加冠脈流量,並有輕度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稀釋血液、降低血液粘滯度的作用,從而起到增加腦血流量、促進側枝循環建立作用。

8.枸杞:味甘、性平,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之功。枸杞含有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B1B2、菸酸鈣等,可抑制脂肪在肝細胞內的沈積、促進肝細胞再生,有保肝及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9.黃精:味甘、性平,具有補脾肺、養胃陰之功。黃精含粘質等成分,對防止動脈粥狀硬化及肝臟脂肪浸潤有一定作用。

10.生山楂:味酸甘、性溫,具有消食散瘀之功。生山楂含有 山楂酸、檸檬酸、

維生素C、解脂酶等,有強心、降血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可減少脂類物質在器官內的沈積,從而降低血脂、減輕血管內膜的粥狀硬化。山楂又有健胃消食之功,其所含脂肪分解酶可助脂肪類食物的消化,尤其適用於治療高血脂症之體胖者。

11.續斷:味苦、性微溫,具有補肝腎、續筋骨之功,可降低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A的氧化。

12.桑寄生:味苦、性平,具有補肝腎、袪風濕、強筋骨之功,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

13.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之功。人參含有烟酸、

維生素B1B2等,可增強心臟、脈管的活力,對脂肪代謝有一定影響,能抑制動脈高膽固醇症的發生。

14.連翹: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連翹含有豐富的維

生素P,可維持血管抵抗力、降低通透性、減少其脆性,並能增強維生素C的活性,用於防治高血壓、腦溢血。

15.草決明:味甘苦、性微寒,具有清肝明目、散風清熱之功,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

16.茵陳:味苦平、性微寒,具有清熱、退黃疸之功。茵陳含有香豆精、揮發油,有明顯的去脂作用。

17.柴胡:味苦、性微寒,具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提中氣之功。近代藥理研究證實,柴胡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可顯著降低三酸甘油酯,並加速膽固醇從糞便排出,使膽固醇濃度降低。

18.銀杏葉: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清膽固醇之功。

19.荷葉:味苦、性平,具有清熱解暑之功。荷葉浸劑及煎劑能擴張血管,可起中等度降壓作用,並有明顯降脂減肥之效。

20.陳皮:味苦辛、性溫,具有理氣和脾、燥濕化痰之功。陳皮含揮發性、橙皮甙、維生素B1、維生素C,有興奮心臟及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21.杜仲:味甘微辛、性溫,具有補肝腎、強筋骨、降血壓之功,可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22.昆布、海藻:味鹹、性寒,具有化痰軟堅之功,含有抗凝血物質及粗蛋白、

甘露醇等成分。

23.冬瓜:冬瓜含粗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並含有能抑制糖類轉化為脂肪的化合物,可防止人體內脂肪的堆積,有消肥降脂的作用。

24.大蒜:味辛、性溫,具有解毒功能。新鮮蒜汁或精油,均可抑制飲食所致的血漿膽固醇水平的升高。大蒜油可有效地抗血脂升高,使血清、肝腎膽固醇、甘油三酯及肝總脂維持在正常範圍。

25.茄子:茄子含葫蘆巴鹼、膽鹼等多種生物鹼,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5】【6

 

肆、高脂血症之護理

1.高脂血症的人飲食應有節制,主食之中應搭配部分粗糧,副食品以魚類、瘦肉、豆及豆製品、各種新鲜蔬菜、水果為主。少食精製食品、甜食、奶油、巧克力等。

2.可常吃海帶、紫菜、木耳、金針、香菇、大蒜、洋葱等有利於降低血脂和防治動脈粥狀硬化的食物。蛋類原則上每日不超過1只。

3.少吃油煎食物,烹調時避免油炒、油煎。少吃花生,因其中含油甚多,但可以食用核桃肉、瓜子仁、果仁等。

4.膽固醇過高者應少食蛋黄、肉類(特别是肥肉)、動物内臟、雞皮、鴨皮、魚子、腦等含膽固醇量高的食物。甘油三酯過高者要忌糖、忌甜食,並應限制總食量。

5.限飲酒,多飲茶。酗酒或長期飲酒,可以刺激肝臟合成更多的内源性三酸甘油酯,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增高引起高脂血症。而試驗證明:飲茶能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

6.冠心病患者的合適血脂水平應較低於正常人,並盡早用藥,控制危險因素。長效調脂藥,宜每晚服用1次。用藥後,至少每36個月覆查血脂、肝腎功能等,随時調整用藥劑量,監測不良反應,必要時測定肌酶。

7.保持運動習慣,特别是有氧運動,每週至少3次,每次30分鐘以上。

8.減輕體重:對體重超過正常標準的人,最好以每月減12kg逐步降低體重。

9.避免過度緊張。7

治療血脂異常的一般原則是優先選擇非藥物療法,同時這也是較佳的方法,藥物治療一般是在經過至少3-6 個月的飲食治療仍然無效後才採用。西醫治療藥物包括膽酸結合樹脂(bile acid sequestrant resin)、纖維鹽酸衍生物(fibric acid derivatives)、菸鹼酸(nicotinic acid)、ProbucolOmega-3 脂肪酸、荷爾蒙補充治療或多種降血脂藥物合併使用。上論述提供中醫藥方藥,其中機轉牽涉調整血脂濃度、清除自由基、升高脂類代謝酶的作用或改善血液流變學。在此提供中醫治療方法,以期能擷取中西醫的優點,減少副作用,增加治療效果。

 

               

 

高血脂症是動脈粥狀硬化的一個重要的促發因素。中醫降血脂的方藥眾多,並針對各種不同的證型和症狀作加減,為臨床延緩或減輕動脈粥狀硬化病變的發展及防治心腦血管病提供了思考方向。幾年前高雄市立中醫院提出「減脂茶」,曾風靡ㄧ時,當時也引發西醫腸胃專科的批判與探討。中醫文獻上並無明確記載高血脂症的病名,所以未來若能加強對高血脂症相關中醫文獻的整理和考核,相信對高血脂症的中醫診斷標準和辨證分型能更精實。此外,也需針對相關的方劑與中藥遵照實證醫學的要求,進行隨機雙盲試驗的臨床研究,或進行動物實驗以探討其作用機理,從而選出高效、持久、可靠的方藥應用於臨床。

 

 

參考文獻

 

1.包高文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難治心血管病的良方妙法。北京市:中國醫藥科技。1999

2..高血脂防治手冊:國人血脂異常診療及預防指引。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3http://health91.bhp.doh.gov.tw/1-5-4-12.pdf

3.趙坤元:高脂血症中醫藥研究進展。江蘇中醫藥。20052612):66-67

4.袁平、袁秀蓮:高脂血症中醫治療八法。中華實用中西醫雜誌。2002215):653-654

5.趙毅:中醫藥防治高血脂的研究動態。內蒙古中醫藥。1994423-2480

6.王屏、柳秀英:治療高血脂症的中藥概述。中醫函授通訊。1996426-29

7.王茜:高脂血症的日常護理。中國社區醫師。2005719):83

諮詢專線:886-2-2826-4071#310 ∣ 傳真:886-2-2823-4326 ∣ 郵政劃撥帳號:19122421 ∣ eMail:ctmd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