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認為四季皆有五行配屬,而秋季配屬的是「金」。《黃帝內經素問》提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因此秋天的氣候特別要注意肺的保養。中醫所論述的肺與西醫所定義的肺臟不完全相同,中醫論述肺的概念包含了不只是呼吸的功能,還提到了肺主一身之氣,同時負責人體禦外抵抗病邪的能力,因此適時的保養肺臟很重要,尤其在幼兒及老年人抵抗力不好的族群中要特別要注意。

    在中國大陸型氣候,一年當中有很明顯的季節變換,而秋天接在炎熱的夏天之後慢慢轉入寒冷的冬天,在這變化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氣候乾燥的特徵表現,古人說「燥勝則乾」,因此秋天常常人們會自覺口乾、眼乾、皮膚乾燥,這都是氣候影響人體的表現。不過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四面環海,整年有著豐沛的水氣,相對於大陸型氣候,台灣的氣候常年偏濕偏熱,因此傳統中醫認識的「秋燥」並沒有那麼明顯,甚至常常在下雨。但是這就不代表秋天的氣候不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在台灣秋天儘管在科學的氣候記錄下濕度不低,但是氣溫仍然是由炎熱的夏天30幾度降到20度左右,甚至隨者一波波冷氣團南下掉到10~20度,而且最糟糕的氣溫忽高忽低、即使是同一天,日夜溫差也很大。因此相較於濕度,溫度的變化就重要的多了,必須時時注意溫差配合適當的穿著。

    台灣的秋天雖然沒有明顯的濕度降低,但是這個氣溫的變化仍然常常會影響肺的功能,而出現口乾、皮膚乾燥等,因為肺主皮毛,他主管了人體對外界氣候的適應力,此外中醫的臟象觀念認為「肺喜潤惡燥」,因此在秋天的保養仍然可以將「秋燥潤肺」作為核心概念。

    在秋天的保養第一要緊的是「適寒溫」,要隨時注意溫差變化,除了天冷加衣、天熱脫衣的基本原理,要特別注意不要等冷到頭痛才加衣服,也不要穿太熱悶出了汗,結果一脫衣服就著涼。因此要適時的穿脫、流汗要記得擦乾,同時在穿著上可以採取「洋蔥式穿法」,多穿幾件、而每件都薄薄的,方便隨時調節保暖度,否則日夜溫差大,就算是年輕力壯的人也會感冒。

    此外溫差變化過程中,人體會透過排汗調節來做適應,因此健康的排汗機能就十分重要,簡單來說兩大重點,「補充水分」及「良好的運動習慣」,現代人常常忽略這兩點,因此到了夏天動不動就中暑,到了冬天又容易感冒,這都是對外界環境的調節功能失常。「補充水分」不只是在人體排泄汗液、大便、小便時補充流失的水分,人體的血液循環以及黏膜的滋潤保護一樣是以水為原料,尤其在秋天這特別需要滋潤的季節裡格外重要。以西方生理學來說,排除特殊疾病,如腎臟疾病等,一般健康人雖然有個體差異,但是以體重50~60公斤為例,建議每日飲水量為2000c.c ~ 3000c.c,才能應付日常生活身體代謝所需。「良好的運動習慣」除了可以維持良好的排汗機能,還可以促進心肺功能。

    至於食補的配方常常會選用一些滋潤之品,像是沙參、麥門冬、玉竹、款冬、冬桑葉等等,而食物上可多攝食有滋潤效果的,百合、白木耳、黑木耳、梨、海參等等。但是食補之前,可別忘了最基本的生活照顧:「適寒溫」、「補充水分」及「良好的運動習慣」。

(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

諮詢專線:886-2-2826-4071#310 ∣ 傳真:886-2-2823-4326 ∣ 郵政劃撥帳號:19122421 ∣ eMail:ctmd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