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處: 中國醫藥研究叢刊
出版年度: 2001 第廿二期 p. 101~p.113
作  者: 陳建仲
單  位: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
中醫學系診斷學主任

 

中醫對肝病的診斷與分型

中醫對肝病的診斷與分型

壹、中醫學和西醫學的體系比較
  中國醫學在關聯式的思考模式指導下,應用類比證類(取象比類)的方法,發展出以陰陽、五行為中心,天人相應的整理自然觀.
  現代西方醫學的發展,則在從屬式的思考模式指導下,應用歸納邏輯和演繹的方法,著重實驗設計來求證假說,發展出以物理、化學為觀點的醫學.
  由於醫學體系發展不同,所以不能將中醫或西醫所講的東西互相混淆在一起,或者機械式的以一對一的方式,將中醫和西醫的內容套在一起"
貳、中醫「肝」的生理功能
  一、肝主疏泄功能
    .:情志氣機疏泄
     
主要與憂鬱和發怒的情緒反應有關
    .:胃腸道氣機疏泄
     與胃腸蠕動功能是否正常有關
    .:全身氣機疏泄
     與神經傳導功能和血流分佈的調節有關
  二、肝主臟藏血
    .:貯藏血液的功能
     肝有貯藏血液的功能, 包括全身血量和血紅素是否足夠
    .:調節血量的功能
     血流分佈的調節有關
  三、肝與體徵的連屬關係
    在中醫臟象學說的理論上,也認為人體中肌腱和韌帶(肝主筋)、指甲(其華在爪)、以及眼睛(肝主目)等方面出現問題,都歸屬於肝系的病理表現.
    經絡學說方面,在肝經所經過的地方,如:太陽穴、頭兩側、兩側脅肋、下腹兩側、和生殖器部位出現異常表現,也都歸屬於肝系的病理表現
參、西醫「肝」的生理功能
  .:血管功能
   貯存血液, 過濾血液中細菌和其他異物的功能
  .:分泌功能
   分泌膽汁至腸胃道, 幫助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代謝功能
   與全身大部份代謝系統有關
肆、中醫和西醫「肝」的比較
  中醫與西醫對於「肝」生理功能的認識,除了藏血功能以外,實在很難等同起來
中醫所講的「肝」比較接近現代醫學中自律神經方面的功能
  因此,現代醫學所講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跟中醫所講的肝病的理念不同,也就不能單純以中醫治療肝的方法來治療肝炎或肝硬化等疾病
伍、從中醫角度看現代醫學的肝病
  在中醫本身沒有肝炎和肝硬化的名詞,因為這兩個名詞是屬於西醫的病名
  病毒性肝炎在中醫是屬於外感疾病「溫病」的範疇,而以濕熱病毒引起者為主
  肝硬化在中醫則稱之為「肝積」或「脾積」
  肝炎常見的黃疸,在傳統中醫認為是由濕邪引起,臟俯辨證應責之於「脾」,而不是「肝」
陸、中醫診斷的內客
  .:辨病
   ‧病症
   ‧辨證
   ‧定位
   ‧表、裏,肝、心、脾、肺、腎,氣、血
  .:定性
   寒、熱、虛、實,風、寒、暑、濕、燥、火
柒、目前中西醫結合診治觀念
  .:先辨病後辨證
   ‧辨病:西醫病名
   ‧辨證:中醫證型
  .:治療模式
   ‧中藥和西藥合併治療
   ‧純粹傳統中醫理論用中藥治療
   ‧傳統中醫理論合併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用藥
捌、肝病的中醫病名
  在中醫本身沒有肝炎和肝硬化的名詞,因為這兩個名詞是屬於西醫的病名
  根據肝炎的臨床表現,屬於中醫「黃疸」、「脅痛」、「鬱證」、「積聚」、「肢脹」等範疇
玖、黃疸的病因分類
  一、未接合型膽紅素升高
    .:膽紅素的產生過多
    .: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能力不佳
    .: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接合能力不佳
  二、接合型膽紅素升高
    .:肝細胞排出接合型膽紅素的能力受損
    .:肝外膽道阻塞
拾、黃疸的病因
  一、未接合型膽紅素升高
    .:膽紅素的產生過多:溶血性貧血、紅血球製造障礙(如惡性貧血)
    .:肝細胞對於膽紅素的攝取能力不佳:Gilbert's syndrome、肝炎、藥物的影響
    .: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接合能力不佳:Crigler-Najjar syndrome、新生兒黃疸、肝炎、肝硬化
  二、接合型膽紅素升高
    .:肝細胞排出接合型膽紅素的能力受損:Dubin- Johnson syndrome、Roter ’s s y n d r o m e、肝炎、肝硬化、藥物影響
    .:肝外膽道阻塞:結石、狹窄、腫瘤
拾壹、長期疲倦乏力的原因
  一、心理因素
    .:焦慮狀態
    .:抑鬱狀態
《素問. 六節藏象論》:「肝者, 罷極之本, 魂之處也。」
  二、器質因素
    .:感染症:
      
發燒、結核症
    .:代謝障礙:
      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症、腎上腺皮質機能低下症、腦下垂體機能低下症、副甲l狀腺功能亢進症
    .:血液疾患:
      
貧血、淋巴瘤、白血病
    .:腎臟疾患:
      急慢性腎衰竭
    .:肝臟疾患: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慢性肺炎
    .:慢性心臟血管疾病
    .:癌症
    .:神經肌肉疾病

拾貳、肝病的中醫分型
  一、 急性黃疸型肝炎
    .:濕熱鬱結型(即陽黃)
     ‧方劑:茵陳嵩湯、茵陳五苓散、槴子柏皮湯
    .:熱犯心包型(即急黃)
     ‧方劑:清營湯、犀角地黃湯、安宮牛黃湯
    .:寒濕凝滯型(即陰黃)
     ‧方劑:茵陳朮附湯、茵陳四逆湯
  二、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肝胃不和型
     ‧方劑:小柴胡湯、四逆散、柴胡疏肝散
    .:溼熱蘊脾型
     ‧方劑:茵陳五苓散、龍膽瀉肝湯
  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方劑:一貫煎
    .:肝脾血瘀型
     ‧方劑:下腹逐瘀湯、膈下逐瘀湯
    .:痰阻瘀滯型
     ‧方劑:十棗湯
    .:脾腎陽虛型
     ‧方劑:四君子湯、真武湯、五苓散
    .:脾氣虛弱型
     ‧方劑:歸脾湯
  四、肝昏迷
    .:痰迷心竅型(即閉證)
     ‧方劑:滌痰湯、莒蒲鬱金湯、牛黃安宮丸
    .:陰陽欲絕型(即脫證)
     ‧方劑:生脈散、參附湯
拾參、肝病的中醫分型
  .:濕重於熱型:
    主要表現出黃疸、疲倦、胃腸機能障礙, 舌苔厚膩等症狀
  .:熱重於濕型:
    口乾口苦、肝指數急速上升、煩躁、尿黃而少、便秘、舌紅、苔黃等症狀
  .:脾虛型:
    主要以容易疲倦、胃口差、泄瀉等症狀為主
  .:肝陰虛型:
    以頭面部潮熱、手掌紅熱、失眠、頭暈、眼睛乾澀等症狀為主
  .:氣滯血瘀型:
    輕者表現出脅痛、腹部脹氣、容易生氣, 重者則出現蜘蛛痣、或者已進入肝硬化階段
拾肆、肝炎的中醫證治
  一、風寒型
     風為百病之長
     傷寒論:傷寒, 瘀熱在裏, 身必發黃
     風寒襲表證
     風寒入裏證
     半表半裏證
     寒裏熱證
    (一)風寒襲表證
      症狀:惡寒無汗、頭痛、項強、筋骨酸楚、脈浮緊
      病機:風寒外襲, 瘀熱不得發越
      方劑: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荊防敗毒散
    (二)風寒入裏證
      症狀:惡寒不發熱、四肢逆冷、嘔吐、下痢、口淡不渴、脈沈遲、舌苔白潤
      ‧方劑:五苓散合四逆湯
    (三)半表半裏證
      ‧症狀:寒熱往來(時惡寒時發熱)、口苦、脅痛、嘔吐、脈弦
      ‧方劑:小柴胡湯
    (四)表寒裏熱證
      ‧表寒:惡風寒、脈浮緊、白苔
      ‧裏熱:口苦、眠差、小便短赤、脈浮數、黃苔
      ‧方劑:小柴胡湯合溫膽湯
  二、濕熱型
     濕重證
     濕傷腸胃證
     濕邪下注證
     熱重證
     熱盛昏迷證
     濕熱交錯證
    (一)濕重證:
      ‧症狀:身肢困倦、頭重、胸悶、便溏、口淡不渴、脈緩、苔白滑
      ‧方劑:升陽益胃湯、羌活勝濕湯、茵陳胃苓湯
    (二)濕傷腸胃證:
      ‧症狀:黃疸、食入即吐、或腹滿泄瀉
      ‧方劑:平胃散、五苓散、藿香正氣散
    (三)濕邪下注證
      ‧症狀:小便不利、短而深黃、足膝作腫
      ‧方劑:茵陳五苓散
    (四)熱重證
      ‧症狀:黃疸、發熱、口苦、便秘、煩躁不眠、小便短赤、脈弦數、舌紅、苔黃
      ‧方劑:梔子柏皮湯、茵陳嵩湯、涼膈散
    (五)熱盛昏迷證
      ‧病狀:因濕熱之邪, 深陷於內, 蒙蔽清陽, 致神識迷糊
      ‧治則:辛開涼泄, 芳香逐穢
      ‧方劑:王氏連朴飲、牛黃清心丸、犀角地黃湯
    (六)濕熱交錯證
      ‧濕重:身疲、頭重、胸悶、昏瞀、腳附浮腫
      ‧熱重:發熱、口渴、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方劑:甘露消毒丹、王氏連朴飲、龍膽瀉肝湯
  三、脾虛型
     濕遏脾陽證
     脾虛濕盛證
     脾虛腹水證
     脾虛瘀結證
    (一)濕遏脾陽證:
      ‧症狀:身倦、食慾不振、食後覺飽脹感、大便溏薄
      ‧治則:升陽去濕
      ‧方劑:胃苓湯
    (二)脾虛濕盛證:
      ‧症狀:倦怠、食慾不振、食後覺飽脹感、大便瀉、脈弱
      ‧治則:溫中補脾
      ‧方劑:理中湯、實脾飲、藿香正氣散
    (三)脾虛腹水證:
      ‧症狀:肝硬化腹水、腹大如鼓、食慾不振、雙腳腫大、大便稀溏、
      ‧小便少、脈沈緩、舌質淡、苔白
      ‧方劑: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實脾飲
    (四)脾虛瘀結證
      ‧症狀:肝硬化、肝癌、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大便不通暢
      ‧治則:補脾化瘀
      ‧方劑:丹參、當歸、莪述、三稜、山楂、白芍、柴胡、延胡索、川揀子、青皮、砂仁、白朮、茯苓、黃耆
  四、氣滯血瘀型
     氣滯證
     血瘀證
    (一)氣滯證:
      ‧症狀:肝功能不正常、腹脹、肋下不舒、呃逆、胸肋走竄痛、排氣稍舒
      ‧方濟:柴胡舒肝散加茵陳, 四逆散加鬱金、香附、茵陳
    (二)血瘀證:
      ‧症狀:舌質絳或見瘀點、唇赤、腹肋刺痛、或有硬塊出現、此以成肝硬化之重症或癌症
      ‧方劑:膈下逐瘀湯
  五、陰虛型
     濕熱並重之陰虛證
     陰虛津少證
     肝腎陰虛熱入血分證
    (一)濕熱並重之陰虛證
      ‧症狀: 目赤、多夢、口乾舌燥、黃疸、溲黃量少、肝區頓痛、舌質紅絳
      ‧方劑: 導赤散、四苓湯、小柴胡湯四逆散合方
    (二)陰虛津少證
      ‧症狀: 口乾少津、目乾澀、眠差、皮膚乾燥搔癢、脈細數、舌質紅絳無苔
      ‧方劑: 甘露飲、六味地黃丸、一貫煎
    (三)肝腎陰虛熱入血分證
      ‧症狀: 目澀面黯、牙齦出血、口渴不多飲、腹脹易飢、大便乾、小便黃、脈緩、舌紅
      ‧方劑:一貫煎、沙參麥冬飲
拾伍、肝病的中醫分型與治則
  一、濕熱蘊結
    又稱「濕熱陽黃」多見於急性黃疸型肝炎、淤膽型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早期、及慢性肝炎活動期按濕熱偏盛, 又可分為「熱重於濕型」和「濕重於熱型」兩種
    (一)熱重於濕
      ‧症狀:身目俱黃、顏色鮮明如橘子色、口乾口苦、惡心厭油、不思飲食、上腹脹滿、大便秘結或乾燥、尿黃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有力
      ‧治則:清熱利濕
      ‧處方:茵陳嵩湯、或龍膽瀉肝湯、或茵陳梔子金花湯
    (二)濕重於熱
      ‧症狀:面目周身俱黃、顏色較鮮明、口黏或淡、惡心納呆、胸脘痞滿、疲倦乏力、便溏或黏滯不爽、舌質淡而潤、苔白膩、脈弦滑
      ‧治則:利濕清熱、健脾和中
      ‧處方:三仁湯、或茵陳五苓散合平胃散
  二、寒濕困脾
    又稱「寒濕陰黃」,多見於慢性肝炎、淤膽型肝炎、偶見於急性肝炎
      ‧症狀:身目黃、其色晦暗、嘔逆納少、脫悶腹脹、畏寒肢冷、身體困倦、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膩或白滑
      ‧治則:溫陽散寒、健脾利濕
      ‧處方:茵陳朮附湯
  三、熱毒內陷
    又稱「急黃」, 主要見於重症肝炎
      ‧症狀:起病急驟、突然出現黃疸、心煩口渴、脘腹脹滿、極度乏力、口有肝臭味、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或伴高熱、病情易迅速惡化、神昏譫語、?血、舌質紅緯、苔黃膩乾燥、脈弦數或弦大
      ‧治則:清熱解毒、涼血救陰
      ‧處方: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
  四、肝鬱氣滯
    多見於急性無黃膽型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症狀:兩脅或右脅脹痛、痛無定處、胸悶、腹脹、易急躁、時時太息、咽部似有物阻塞、舌質略紅、苔薄白、脈弦
      ‧治則:舒肝解鬱、解毒活血
      ‧處方:逍遙散
  五、肝胃不和
    可見於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
      ‧症狀:胃脫脹滿或疼痛、兩脅竄痛、灼心吞酸、噯氣、呃逆、納食減少、或惡心嘔吐、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
      ‧治則:疏肝解鬱、和胃降逆
      ‧處方:柴胡疏肝散
  六、肝鬱脾虛
    可見於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恢復期
      ‧症狀:兩脅脹痛、腹脹午後尤甚、肢困乏力、食慾不振、大便稀溏、舌淡或暗紅、苔薄白、脈沉弦
      ‧治則:疏肝解鬱、健脾和中
      ‧處方:逍遙散合四君子湯
  七、氣滯血瘀
    見於慢性肝炎、肝硬化
      ‧症狀:兩脅刺痛或痛有定處、脅下痞塊、面色晦暗、赤縷紅掌、皮膚甲錯、婦女閉經或行經挾血塊、小腹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怒張、脈弦澀
      ‧治則:行氣活血
      ‧處方:血府逐瘀湯
  八、脾腎陽虛
    可見於慢性肝炎、肝硬化
      ‧症狀:畏寒肢冷、面色不華或晦暗、少腹腰膝冷痛、肢脹浮腫、食少腹脹、便溏或完穀不化或五更瀉、小便清長或尿頻、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沉細
      ‧治則:溫補脾腎
      ‧處方:補中益氣湯合腎氣丸
  九、肝腎陰虛
    可見於慢性肝炎、肝硬化、亞急性重症肝炎恢復期
      ‧症狀:腰膝痠軟、足跟痛、手足心熱、頭昏目眩、兩眼乾澀、咽乾口燥、失眠多夢、右脅隱痛、或伴低熱、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
      ‧治則:滋補肝腎活血養血
      ‧處方:一貫煎
  十、氣陰兩虛
    可見於慢性肝炎、肝硬化
      ‧症狀:全身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或蒼白、累後脅痛、口燥咽乾、五心煩熱、納差、腹脹、大便溏瀉、舌質紅或淡、苔薄白或無苔、脈沉細無力
      ‧治則:益氣養陰
      ‧處方:四君子湯合一貫煎
  十一、痰濕互結
    常見於慢性肝炎合併脂肪肝
      ‧症狀:虛胖乏力、納食香甜、右脅不適、大便黏滯不暢、苔白膩、脈弦滑
      ‧治則:化痰袪濕、舒肝活血
      ‧處方:草決明、澤瀉、何首烏、虎杖、茵陳、山楂、鬱金、柴胡、丹參、澤蘭
  十二、濕熱未盡
    可見於急性肝炎恢復期、傻性肝炎、肝硬化
      ‧症狀:身倦、右脅痛、腹脹、口苦、胃納欠佳、或輕微黃疸、小便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
      ‧治則:清熱利濕
      ‧處方:參照濕熱型選方
諮詢專線:886-2-2826-4071#310 ∣ 傳真:886-2-2823-4326 ∣ 郵政劃撥帳號:19122421 ∣ eMail:ctmd01@gmail.com